Page 61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3年第四期
P. 61
徐旋旋, 等: 轧机飞剪剪刃断裂原因
1.5 硬度测试 反复变化, 从而使剪刃口断裂源区域出现疲劳损伤,
使用洛氏硬度计对飞剪剪刃断裂源附近外表面 进而产生裂纹缺陷( 即“ 龟裂” 现象), 在后续的使用
进行硬度测试, 其洛氏硬度约为52HRC ; 对远离断 过程中, 裂纹不断受力扩展, 最终导致剪刃断裂, 且
裂源部位进行硬度测试, 洛氏硬度约为61HRC 。 飞剪剪刃高硬度、 低塑性的特点对热疲劳现象的产
生及裂纹的扩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5-7 ] 。适当降
2 综合分析
低飞剪剪刃的硬度及改善剪刃工作时的冷却条件,
断裂试样为飞剪剪刃的一部分, 断裂发生在两固 能避免热疲劳现象的发生。
定孔之间, 剪刃沿垂直于刀刃方向断开, 断口表面较为
平整, 断裂源位于剪刃的刀刃处, 断裂源附近断口表面 3 结语和建议
存在明显的裂纹扩展纹路, 断裂源附近存在明显烧蚀 受高速线材产线设备及工艺要求的限制, 改变
变色区域。结合飞剪的工作环境及受力状态可知: 断 飞剪剪刃工作时的冷却条件较为困难。建议在剪刃
裂源位于剪刃中部区域, 该区域为飞剪剪刃在剪切高 的生产过程中, 适当提高淬回火热处理工序中的回
温状态轧材时受力最集中, 且受高温影响最明显的区 火温度, 降低成品剪刃的硬度, 将硬度控制在技术要
[ 1 ]
域 , 烧蚀变色的原因为该区域长期受高温影响。 求范围内。
金相检验发现, 断裂源附近外表面烧蚀变色区 参考文献:
域存在“ 龟裂” 现象 [ 2 ] , 裂纹缝隙内存在少量灰色氧
化物, 能谱分析结果表明, 该灰色氧化物为氧化铁和 [ 1 ] 贾宪, 陈延伟, 马立峰, 等. 滚筒式飞剪剪切断裂过程
氧化铬的混合物。远离断裂源处的正常基体表面未 综合分析 [ J ] . 热 加 工 工 艺, 2015 , 44 ( 21 ): 98-101 ,
发现裂纹等明显缺陷。飞剪剪刃断裂源附近外表面 106.
[ 2 ] 陈剑虹, 涉泽明秀, 汪学阳, 等. 减少压铸模裂纹的工
的洛氏硬度约为 52HRC , 远离断裂源部位的正常
基体洛氏硬度约为 61HRC , 说明剪刃的硬度超出 艺研究与应用[ J ] .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20 , 40
( 8 ): 851-853.
了技术规范的范围, 而硬度差异较大可能与断裂源
[ 3 ] 王建平. 回火温度对新型模具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附近长期受高温影响, 导致组织产生了变化有关 [ 3 ] 。
[ J ] . 热加工工艺, 2015 , 44 ( 4 ): 213-215.
飞剪剪刃断裂源附近外表面烧蚀变色区域存在 [ 4 ] 王要利, 宋克兴, 张彦敏. 热作模具钢热疲劳行为的研
“ 龟裂” 现象, 且裂纹缝隙内存在氧化铁和氧化铬等 究现状[ J ] .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 , 39 ( 4 ): 1-13.
氧化物, 该特征为典型的金属热疲劳 [ 4 ] , 热疲劳是由 [ 5 ] 吉田润二, 于红. 抗热疲劳裂纹新型热作模具钢的开
飞剪剪刃工作时受温度梯度影响引起的。剪刃在工 发[ J ] . 模具制造, 2021 , 21 ( 11 ): 79-83.
作时( 剪切轧材时) 接触高温轧材, 使剪刃口断裂源 [ 6 ] 张旭, 何文超, 李东辉, 等. 热作模具钢热疲劳机理及
处很小的区域急剧升温, 剪切结束后又急剧降温, 剪 性能改善的研究现状[ J ] . 金属热处理, 2020 , 45 ( 9 ):
刃口断裂源处的热量很难向剪刃其他区域传导, 使 10-20.
[ 7 ] 李健, 钱大华.3Cr2W8V 钢热应力疲劳探讨[ J ] . 物理
远离剪刃口的其他区域温度较低。在剪刃内部产生
测试, 1986 , 4 ( 2 ): 4-6.
热应力( 温差应力), 随着温度的反复变化, 热应力也
( 上接第42页)
[ 4 ] 刘德林, 姜涛, 何玉怀, 等. 浅论国内航空轴承的失效 anal y 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 g the ca g e sli p in
问题[ J ] . 失效分析与预防, 2015 , 10 ( 5 ): 324-330. c y lindricalrollerbearin g [ J ] .TheInternationalJournal
[ 5 ] 苏云洪, 韩轶侠, 黄合成. 航空发动机轴承失效模式分 ofAdvancedManufacturin gTechnolo gy , 2011 , 53 ( 5 ):
析[ J ] . 试验技术与试验机, 2007 , 47 ( 1 ): 18-21. 635-644.
[ 6 ] 苏云帅.GCr15接触疲劳亚表面损伤机制研究[ D ] . 兰 [ 9 ] GRABULOV A , ZIESE U , ZANDBERGEN H W.
州: 兰州理工大学, 2017. TEM / SEMinvesti g ationof microstructuralchan g es
[ 7 ] 邓四二, 董晓, 崔永存, 等.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动刚度 withinthewhiteetchin gareaunderrollin gcontact
特性分析[ J ] . 兵工学报, 2015 , 36 ( 6 ): 1140-1146. fati g ueand3-Dcrackreconstructionb yfocusedion
[ 8 ] SELVARAJ A , MARAPPAN R. Ex p erimental beam [ J ] .Scri p taMaterialia , 2007 , 57 ( 7 ): 635-638.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