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1年第十二期
P. 52

李 克, 等: 复合喷丸对0Cr16Ni5Mo1马氏体不锈钢表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同时二次陶瓷式玻璃丸喷丸可进一步提升表面硬
                                                               度; 从表面到基体, 硬度提升逐渐降低, 显微硬度最

                                                               终都降低到320HV 左右。










                   图7 工艺5喷丸后试样表面各点的衍射半高宽

                 Fi g  7 DiffractionFWHMateach p ointsonthesam p le

                       surfaceaftershot p eenin gp rocess5
            构, 即提高表层马氏体的占比, 降低残余奥氏体含                                图9 不同工艺喷丸后试样表层硬度沿层深的变化
            量, 而这恰恰是喷丸强化所能带来的效果。经不同                                Fi g  9 Variationofsurfacehardnessalon g la y erde p th











            工艺喷丸处理后, 试样表层残余奥氏体含量随深度                                     aftershot p eenin gwithdifferent p rocesses
            的变化, 如图8所示。从数据中看出, 机加工表面的                              喷丸工艺 1 和工艺 2 表面显微硬度分别可达


            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量非常少; 喷丸处理能够明显                           394HV 和418HV , 但其喷丸强度较低, 硬化层深度

            提高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数量。                                    在75 μ m 以内。喷丸工艺3和4 , 随着喷丸强度的增
                                                               加, 导致材料表层形变程度增大, 硬化层深度逐渐增

                                                               大, 加工硬化现象更加明显, 表面显微硬度由435HV
                                                               提升 至 447 HV , 硬 化 层 深 度 由 150 μ m 提 升 为



                                                              200 μ m 。喷丸工艺5与工艺 3 、 工艺 6 与工艺 4 相
                                                               比, 由于增加了一道陶瓷玻璃丸喷丸, 在增加残余压
                                                               应力和改善组织结构的同时, 表面显微硬度也有所提

                                                               高, 喷丸工艺6的表面显微硬度最高为459HV 。
                                                                   材料硬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通常受多种因素
                                                               的影响, 例如喷丸表层的残余压应力、 形变细化组织
                图8 不同喷丸工艺后试样表层残余奥氏体沿层深的变化
                                                               结构以及喷丸诱发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相变等。表

             Fi g  8 Variationofretainedausteniteonthesurfacela y eralon g the
                                                               层喷丸残余压应力越大、 形变细化组织结构越明显
                   la y erde p thafterdifferentshot p eenin gp rocesses
                 喷丸工艺1 和 2 分别采用玻璃丸和陶瓷丸喷                        以及喷丸诱发马氏体相变越充分, 导致喷丸表层的
            丸, 喷丸强度较低, 喷丸后马氏体相变深度较浅。喷                          显微硬度就越高。
            丸工艺3~6都经过用钢丸进行的较高喷丸强度的                            3 结论
            喷丸处理, 弹丸打击力度大, 材料表层的形变程度

            大, 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得更加充分, 发生马氏体相                              ( 1 )喷丸强化处理可以为 0Cr16Ni5Mo1 马氏
            变的深度大。喷丸工艺5与工艺3或者工艺6与工                             体不锈钢试样表面带来明显的强化效果, 且强化效
            艺4相比, 增加了一道陶瓷式玻璃丸喷丸, 进一步促                          果随喷丸强度的提高而明显提升, 其中残余压应力
            进了表面马氏体的相变, 给表面残余奥氏体含量带                            引入、 衍射半高宽宽化、 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低以及硬
            来一定程度下降。结果表明采用钢丸强力喷丸+陶                             度提升都很明显。


            瓷式玻璃丸喷丸的复合喷丸方式, 促进表层喷丸马                                ( 2 ) 仅对试样进行玻璃丸0.10mm 和陶瓷弹丸

            氏体更充分的发生相变, 为表层带来更好强化效果。                          0.2mm 强度( N 试片) 喷丸强化时, 喷丸强度较低,
            2.5 显微硬度                                           硬化层深度较浅, 对试样表层的强化作用有限; 仅对

                 图9为喷丸后样品表层硬度沿层深的变化曲                           试样进行钢丸0.10 , 0.20mm 强度( A 试片) 喷丸强
            线。由图9可以看出, 各喷丸工艺均使试样表层硬                            化时, 喷丸强度较大, 能够对试样表层起到较好的强
            度得到明显提升, 且随喷丸强度的增加而提升明显;                           化作用, 但会引入较大的表面粗糙度, 对疲劳寿命的
             3 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