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5年第四期
P. 26
龙 袁,等:冲击线缺陷对汽车外板涂装外观质量的影响
不同折弯半径及变形量下180BD+Z板表面冲 生明显变化;折弯半径分别为2,4,6,8 mm时,冲击
击线轮廓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随着变 线的宽度分别为8.0,12.0,14.0,18.5 mm,也说明折
形量增大,冲击线深度明显减小,但是同一折弯半径 弯半径决定了冲击线的宽度,变形量决定了冲击线
条件下,冲击线的宽度没有随着变形量的增大而发 的深度。
图 6 不同折弯半径及变形量下 180BD+Z 板表面冲击线轮廓测试结果
180BD+Z镀锌板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的冲击线 大到8%,冲击线深度从43.17 µm减小至14.98 µm,
轮廓形貌存在较大区别。折弯半径为2 mm时,冲击 减幅约为 65.3%,表面粗糙度从 1.493 µm减小至
线底部相对尖锐;折弯半径分别为4,6 mm时,冲击 1.305 µm,减幅约为 12.6%,波纹度从 2.113 µm减
线底部较为圆滑;折弯半径为8 mm时,冲击线底部 小至 1.337 µm,减幅约为 36.8%,粗糙度轮廓系数
较为尖锐,且分叉为两个尖点。与DC06钢板类似, 从62.3 cm −1 增大至79.4 cm −1 ,增幅约为4%;当折
180BD+Z镀锌板冲击线轮廓形貌产生差异的主要 弯半径为6 mm时,变形量从2%增大到8%,冲击线
原因是折弯半径不同引起冲击线宽度不同,从而导 深度从37.89 µm减小至2.69 µm,减幅约为92.9%,
致冲击线在压平后表现为不同的微观轮廓。 表面粗糙度从 1.445 µm减小至 1.116 µm,减幅约
不同折弯半径及变形量下180BD+Z板表面冲 为 22.8%,波纹度从 1.802 µm减小至 0.577 µm,减
击线深度、表面粗糙度、粗糙度轮廓系数及波纹度变 幅约为 67.9%,粗糙度轮廓系数从 63.2 cm − 1 增大
化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 当折弯半径为2 mm 时, 至 96.1 cm − 1 ,增幅约为 52.0%;折弯半径为 8 mm
变形量从 2%增大到 8%,冲击线深度从 69.93 µm 时,变形量从2%增大到8%,冲击线深度从37.1 µm
减小至 19.35 µm,减幅约为 72.3%,表面粗糙度从 减小至 2.39 µm,减幅约为 92.9%,表面粗糙度从
2.168 µm减小至1.624 µm,减幅约为25.1%,波纹度 1.309 µm减小至 1.139 µm,减幅约为 12.9%,但不
从2.403 µm减小至1.712 µm,减幅约为28.8%,粗糙 同变形量条件下波动较小,均为 1.1~1.3 µm,接近
度轮廓系数从56.8 cm −1 增大至69.2 cm −1 ,增幅约 原始粗糙度 1.181 µm,波纹度从 1.463 µm减小至
为21.8%;当折弯半径为4 mm 时,变形量从2%增 0.613 µm,减幅约为 58.1%,粗糙度轮廓系数从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