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3年第六期
P. 22
李平平, 等: 锻钢件中常见冶金缺陷造成的淬火开裂
一, 破坏了钢基体的连续性, 使钢的性能产生明显的
4 综合分析
各向异性, 横向塑、 韧性远低于纵向, 而元素偏析则
案例1和案例 2 都属于夹杂物造成的淬火开 是产生带状组织最根本的原因 [ 12 ] 。成分偏析对钢
裂, 案例1为大量小颗粒氧化铝聚集成的大尺寸表 的淬透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 13 ] , 富化区导致淬透性增
面“ 夹 渣”, 通 常 表 面 夹 渣 是 指 铸 坯 表 皮 下 2~ 加, 反之, 淬透性降低。这也是富化区组织为回火索
10mm 镶嵌有大块的渣子, 因而也称皮下夹渣 [ 10 ] 。 氏体, 而“ 贫化区” 掺杂有贝氏体的主要原因。
从夹渣的组分来看, Mn-Si 酸盐系夹杂物的尺寸大、 参考文献:
系夹杂物细小而深度深, 案例1中
而深度浅, Al 2O 3
夹渣属于后者, 这类夹渣通过正确的操作是可以避 [ 1 ] 刘宗昌. 淬火开裂及防止方法( 续)[ J ] . 热处理, 2010 ,
免的。由于其尺寸大、 脆性大, 与基体的结合能力 25 ( 5 ): 75-84.
弱, 本身就是一个应力集中源, 加工过程中不易变 [ 2 ] 刘宗昌. 淬火裂纹形态及影响因素[ J ] . 包头钢铁学院
形, 容易发生碎裂, 形成更多的显微裂纹, 甚至与基 学报, 1991 , 10 ( 1 ): 44-49.
[ 3 ] 朱荆璞. 钢的淬火裂纹及其避免方法[ J ] . 沈阳工业大
体分离 [ 11 ] 。案例1中造成淬火开裂的原因可以从3
学学报, 1964 ( 1 ): 69-78.
个方面考虑: ① 夹渣自身尺寸大、 脆性大、 分布范围
[ 4 ] 王荣. 机械装备的失效分析( 续前)第8讲 失效诊断
广, 应力集中明显且分布在表层区域; ② 齿轮轴被
与预防技术( 3 )[ J ] . 理化检验( 物理分册), 2018 , 54
完全淬透, 淬火残余应力属于组织应力型, 表层区域
( 4 ): 244-255.
所受拉应力最大; ③ 齿轮轴采用渗碳+直淬的热处 [ 5 ] 平海凤. 成功的热处理工艺———淬火裂纹的对策( 二)
理工艺, 表层残留奥氏体增加, 同时马氏体较粗大, [ J ] . 国外金属热处理, 1998 , 19 ( 5 ): 13-15.
进一步增大了淬火应力。一般夹渣造成的淬火开裂 [ 6 ] 祝国华, 战祥丽. 零件热处理裂纹的分析与对策( 二)
满足前两者即可。 [ J ] . 机械工人( 热加工), 2004 ( 9 ): 52-53.
相比较而言, 案例2中的硫化锰夹杂物分布比 [ 7 ] 孙盛玉. 热处理裂纹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J ] . 金属热
较均匀, 颗粒也较小, 正确的操作和合理的工艺措施 处理, 2009 , 34 ( 10 ): 109-114.
[ 8 ] 陈亮, 吴刚, 谭小明, 等. 大型从动齿轮油槽开裂原因
可减少其数量和改变其大小、 分布, 但一般是不可避
分析[ J ] . 金属加工( 热加工), 2017 ( 3 ): 14-17 , 20.
免的。案例2中夹杂物为 A 类塑性夹杂, 该类夹杂
[ 9 ] 耿传芸, 朱敏涛, 杨学婧.35CrMo圆钢零件调质开裂
物可沿变形方向延伸成条带状, 危害相对较小。齿
原因分析[ J ] . 理化检验( 物理分册), 2015 , 51 ( 3 ):
轮从硫化锰夹杂物处起裂, 主要原因有 3 点: ① 夹
222-224.
杂物的形态和分布, 裂纹源处硫化物数量多, 呈粗块 [ 10 ] 苏瑞先. 连铸夹渣类缺陷的成因分析和控制措施[ J ] .
状, 且聚集分布, 破坏了基体的连续性, 增加了钢中 特殊钢, 2011 , 32 ( 1 ): 27-29.
组织的不均匀性, 导致局部应力集中; ② 设计因素, [ 11 ] 周寿好, 龚志翔. 车轮轮箍钢失效与夹杂物控制[ J ] .
经有限元模拟计算可知, 齿轮起裂处恰好为最大应 钢铁研究, 2000 , 28 ( 6 ): 12-15.
[ 12 ] 张延玲, 刘海英, 阮小江, 等. 中低碳齿轮钢中合金元
力集中区; ③ 局部锻造比不足, 齿轮内孔采用镗孔
素的偏析行为及其对带状组织的影响[ J ] . 北京科技
成型, 对于中大型锻件而言, 内孔附近锻造比非常
大学学报, 2009 , 31 ( 1 ): 199-205.
小, 该区枝晶偏析明显。
[ 13 ] 杨其萍, 杨培义. 钢锭成分偏析对淬透性的影响[ J ] .
案例3中带状偏析严重, 级别高达4~5级。带
钢铁研究总院学报, 1986 ( 4 ): 67-73.
状组织是影响锻钢件产品内在质量的主要因素之
欢 迎 订 阅 欢 迎 赐 稿 欢 迎 刊 登 广 告 和 信 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