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3年第七期
P. 65
晁永强, 等: 用作滚道的行星轮内孔表面黑点产生原因
图3 夹杂物的SEM 形貌
图4 行星轮的显微组织形貌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非金属夹杂物的抛光态和 据 GB / T10561 — 2005对黑点进行非金属夹杂物评
腐蚀态形貌, 结果如图5 , 6所示。由图5 , 6可知: 非 级, 判断黑点为夹杂物被腐蚀后形成的腐蚀坑。
金属夹杂物主要为 A 类夹杂物、 B 类夹杂物、 D 类
球状氧化物; 所有非金属夹杂物均被腐蚀, 且夹杂物 2 综合分析
脱落后形成腐蚀坑的尺寸比夹杂物的尺寸更大; 夹 黑点数量统计结果显示: 100%放大显示下, 单
杂物级别分别为 A0.5 , B1.0 , C0 , D1.5 , DS0.5级。 位视场内的平均黑点数量约为6.4个, 在40%缩小
1.5 黑点数量统计 显示下, 单位视场内的平均黑点数量为 3.7 个。依
在行星轮内孔表面取尺寸为 14mm×16mm 据单位视场内的黑点数量进行非金属夹杂物评级,
( 长度×宽度) 的试样, 在超景深显微镜下对试样进 结果为 A1.5 、 B1.5 、 C1.5 、 D1.5 、 DS1.0级, 说明夹杂
行观察, 结果如图7所示。 物被腐蚀且形成了腐蚀坑, 宏观显示为黑点。磨削
分别在100%放大显示及40%缩小显示两种情 烧蚀检测中, A 类、 B 类及 D 类夹杂物( 试样未见 C
况下 统 计 可 见 黑 点 的 总 数, 按 照 GB / T10561 — 类夹杂物) 均被腐蚀, 形成了腐蚀坑, 且不同夹杂物
2005 《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标准评级图 被腐蚀后形成的腐蚀坑尺寸不同, 其中 A 类、 B 类
显微检验法》 计算对应倍数下单位视场内的黑点数 夹杂物腐蚀后形成的腐蚀坑在长度方向的平均增幅
量, 发现在100%放大显示及40%缩小显示下, 单位 为24% , 宽度方向的平均增幅为480% ; D 类夹杂物
视场内的平均黑点数量分别为6.4个和3.7个。依 腐 蚀后形成的腐蚀坑直径的平均增幅为 69% 。 说
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