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3年第七期
P. 69

汪春梅, 等: 40Cr钢承重连接杆开裂原因


            回火索氏体+细珠光体+铁素体; 试样近表面处的                           1.5 非金属夹杂物评定
            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少量的铁素体, 内部裂纹处的                                在裂纹附近取样, 将试样磨制、 抛光后进行非金
            组织与近表面处的组织存在明显差异; 纵向裂纹较                            属夹杂物评定, 结果如表2所示, 可见其 A 、 B 、 C 、 D
            长, 且延伸至外表面, 裂纹尖端较细, 裂纹两侧无脱                         类细系均低于1.0 级, 粗系为 0 级, 大颗粒夹杂 Ds
            碳, 可见氧化物。                                          类低于1.5级, 满足标准要求。
                                              表2 开裂连接杆的非金属夹杂物评定结果                                          级
                                 A 类              B类                C类               D类
                  项目                                                                                Ds类
                            细系       粗系       细系       粗系      细系       粗系       细系       粗系
                 实测值         0.5      0       1.0      0        0        0       0.5      0          1.5
                 标准值        ≤2.5     ≤2.0     ≤2.5    ≤1.5     ≤1.5     ≤1.0     ≤1.5    ≤1.0       ≤2.0

            1.6 硬度测试                                           结果可知, 连接杆内部截面的硬度相差较大, 导致热
                 采用全自动硬度计对开裂连接杆进行硬度测                           处理时淬火开裂倾向增大, 原因是截面的厚度不均
            试。鉴于试样裂纹附近的组织与近表面处的组织存                             匀, 淬火冷却过程中, 厚度不同的部位马氏体转变不
            在明显差异, 故对该试样裂纹以上的位置进行硬度                            同, 厚度较大的部位发生组织转变时会引起体积膨
            测试, 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 靠近裂纹区域                          胀, 并产生拉应力, 使连接处产生应力集中, 最终形

            的硬度为22.2~24.6HRC , 平均值为23.8HRC ; 外                 成淬火裂纹     [ 10-11 ] 。


            表面附近的硬度为 29.9~30.7 HRC , 平均值为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该承重连接杆表面裂纹
            30.2HRC , 裂纹处和外表面处的硬度相差较大。说                        的产生原因为热处理工艺不当导致零件内部的组

            明该连接杆的淬透性较差, 造成其硬度不均匀                    [ 5 ] 。   织分布不均匀, 且连接杆侧面车痕明显, 在调质过
                        表3 开裂连接杆的硬度测试结果                HRC     程中产生了组织应力和内应力, 零件容易沿过渡
              测试位置      实测值1     实测值2     实测值3     平均值         区发生开裂, 裂纹延伸至表面, 最终导致连接杆外
               裂纹处       22.2     24.6     24.6     23.8       表面发生开裂。
               外表面       29.9     30.7     30.0     30.2
                                                              3 改进措施及效果

            2 综合分析                                            3.1 改进措施
                                                                   优化热处理工艺, 适当提高淬火温度并延长保
                 弧形裂纹是一种淬火裂纹, 裂纹源自零件的内
                                                               温时间, 以获得更均匀的奥氏体, 避免产生铁素体。
            部、 棱角、 截面突变处、 凹槽等局部区域               [ 6-7 ] , 常发生
                                                               选取合适的淬火液, 加快零件的冷却速率。改进前、
            在未淬透或渗碳淬火的零件中。零件表面经淬火处
                                                               后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如表4所示, 改进后, 零件得到
            理后, 在硬化与非硬化区间会出现较大的切应力或
                                                               了均匀的回火索氏体。
            轴向拉应力, 造成过渡区产生裂纹。由宏观观察结                                       表4 改进前、 后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果可知, 裂纹起始于台阶处内壁底部, 并扩展延伸至
                                                                工艺    淬火温 淬火保温     淬火冷     回火温 回火保温 回火冷
            零件表面。由化学成分和气体分析结果可知, 零件                             类型    度 / ℃ 时间 / min 却介质   度 / ℃  时间 / h 却介质
            的化学成分符合标准要求, 氧气、 氢气等气体含量符
                                                               改进前     840   150     油     520    5      水
            合产品技术要求, 因此可以排除因氧气含量超标导
                                                               改进后     865   180 水溶性淬火液 520       5      水
            致的气泡缺陷或氢气含量超标导致的白点缺陷。裂
            纹附近的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细珠光体+铁素                               选择合理的工件设计, 减少应力集中。提高热
            体, 高温奥氏体中析出的铁素体为欠热组织, 其产生                          处理前工件的加工精度, 将台阶变形处的过渡区改
            原因为热处理时的加热温度低于奥氏体的转变温                              为圆弧角过渡。采用的圆角半径为 8mm , 表面粗

            度, 淬火时冷却速率偏低, 得到了分解产物细珠光                           糙度为1.6 μ m 。

            体, 裂纹区呈淬火裂纹的典型特征               [ 8-9 ] ; 试样边缘近    3.2 改进效果
            表面处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少量铁素体, 裂纹处                                按上述工艺改进后, 车加工过程中并未在连接杆
            与近表面处的显微组织存在明显差异。由硬度测试                             上发现该类裂纹缺陷。对改进后的连接杆进行金相检
                                                                                                         5 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