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5年第四期
P. 50

程柄午:卸载柔度法测量紧凑拉伸试样裂纹长度的不确定度评定


              制裂纹,并利用COD规(裂纹张开位移测量仪)测                           机性带来的不确定度分量和COD规测量随机性带来
              量裂纹张开位移与施加力,通过计算得到对应的卸                            的不确定度分量,可利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得出柔度C
              载柔度,进而计算得到试样的裂纹长度。依据JJF                           的重复性带来的不确定度分量u (C 1 ),由相关测量器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CNAS-                  具造成柔度C的测量误差的不确定度分量u (C 2 ),以
              GL10:2006  《材料理化检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及                     及试样尺寸测量的不确定度分量u (B)和u (W)。
              实例》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重复测定10次施加                           3.2  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力和对应的裂纹张开位移,将其作为试验结果。                             3.2.1  卸载弹性柔度不确定度u(C)
                                                                     弹性柔度如式(6)所示。
              2  建立数学模型
                                                                                    C =  q                (6)
                  根据式(1)~(3)计算裂纹长度。                                                     F
                              a  =1-4.187 0μ            (1)     式中:q为COD规测得的裂纹张开位移。
                             W                                                  以裂纹张开位移为y轴,对应施加的力为x轴绘
                                                                制图,再进行线性拟合,试样柔度C为斜率,10次柔
                             μ =      1                 (2)     度的拟合结果与对应斜率的标准差如表1所示。
                                [B  λEC ] 1/2 +1
                                  e
                                                                       表1 10次柔度的拟合结果与对应斜率的标准差
                            B  = -( -BB   ) 2 /B        (3)                柔度拟合结果/        对应斜率标准差/
                                 B
                              e          N
                                                                 测量次数                                    自由度
                                                                                  -1
                                                                                                  -1
              式中:a为标称裂纹长度; W为试样宽度; E为试验温                                    (m  ·  N )      (m  ·  N )
              度下的弹性模量; C为试样的弹性柔度; B为试样厚度;                           1      2.521 1×10  −8   5.83×10  −11   76
                                                                                   −8       5.78×10  −11   76
                                                                           2.525 2×10
                                                                    2
              B N 为两侧槽之间的试样净厚度; λ 为纠正卸载柔度试
                                                                                   −8       5.63×10  −11   76
                                                                    3
                                                                           2.525 7×10
              验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系数, λ 与1的差值不能大
                                                                                   −8             −11
              于试样卸载柔度的10%; u为公式简化的中间变量;                             4      2.526 2×10       5.58×10        76
                                                                                   −8       5.65×10  −11   76
                                                                    5
                                                                           2.527 3×10
              B 为试样实际厚度。
                e                                                                  −8             −11
                  此次试验采用的CT试样侧面无开槽,因此                               6      2.528 3×10       5.65×10        76
                                                                                   −8             −11
              B=B ,式(3)中B =B,λ 如式(4)所示。                             7      2.529 1×10       5.64×10        76
                   N           e
                                  g  (  /W )a                       8      2.529 8×10  −8   5.65×10  −11   76
                             λ =   4  0                 (4)                        −8             −11
                                 g  (   /W  )a                      9      2.529 6×10       5.74×10        76
                                  4  0,est                                         −8             −11
              式中:a 为直接测量得到的裂纹长度;a                 0,est 为根据         10     2.531 2×10       5.63×10        76
                     0
              式(1)计算得到的裂纹长度;形状系数g(a/W)可                              对 10 次柔度测量结果的标准差S(C)进行合
                                                  4                                                p
              根据标准GB/T 21143—2014中的附录B获得。                       成,计算方法如式(7)所示。
                  试验以测量原始裂纹长度a 0,est 为主,因此λ=1,
              下文用a来代表a 0,est 。                                                                            (7)
                  将B e =B代入式(2),可得μ。
                                                                式中: m为样本数量, m=10; j=1,2,3,…。
                             μ =      1                 (5)          即试样柔度C的重复性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BEC ] 1/2 +1                                           −11
                                                                u (C 1 )=S(C) =5.682×10      m/N。
                                                                         p
              3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试验机力值测量系统与COD规的最大允许误
              3.1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差均为±0.5%,因此试验机力值测量系统的相对不
                  经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包括:试验机                         确定度分量u rel (F 1 )等于COD规的相对不确定度分
              力值传感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u (F),包括随机性                         量u rel (q 1 ),为 0.289%,自由度v=50。
              和力值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校准所用的标准测力仪与 COD 规校准器
              以及标准测力仪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COD规的测                           具的准确度均为 0.1 级,置信因子为 2,因此校
              量不确定度分量u (COD),包括随机性和COD规最                        准所用的标准测力仪引入的标准相对不确定度
              大允许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以及COD规校准                           分量 u rel (F 2 )等 于 COD 规校准系统引入的标
              器具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通过力值传感器测量随                            准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u rel (q 2 ),为 0.05%。
               3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