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5年第四期
P. 55

尹思博,等:双引伸计式和应变计式同轴度测试仪的测量不确定度


              1.2.3  弯曲应变与弯曲百分数                                 性及零点漂移等因素,均会导致读数出现偏差或波
                  应变计式同轴度测试仪各个截面应变差值与                           动。此外,数据采集仪表的分辨力和线性度也会对
              平均应变的比为弯曲应变百分数。当载荷逐渐增                             测量不确定度产生影响。
              大时,记录各加载点对应的弯曲应变百分数曲线。                            2.2  试棒尺寸和材料特性不确定度
              如果该数值始终保持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就说                                  标准试棒的外径、圆度、弹性模量等都存在制造
              明试验机的加载轴线与试样中心线的同轴度良好;                            和标定误差。尤其当采用应变计式同轴度测试仪时,
              若偏差超过标准要求,则须调整夹具或修正其他                             需要对应变片黏贴位置的实际周向角度进行精确度
              装配 。                                              评估;当采用双引伸计式同轴度测试仪时,试棒的加
                  [2]
                  应变计式同轴度测试仪能够在多个截面上同步                          工精度与长度段定位也存在一定误差。
              测试试棒的同轴度,能更全面地反映不同载荷下试                            2.3  夹具和试验机本身的安装误差
              棒的弯曲应变变化情况。但应变计式同轴度测试仪                                 试验机夹头装配不当或紧固力不均匀会使标准
              的操作更为复杂,需要在试棒制作阶段就完成应变                            试棒初始位置偏心或倾斜,从而导致试验机在低载
              片的黏贴与标定,而且要保证应变片的黏贴质量与                            荷下就产生不对称的应变分布。此外,在施加力的
              周向分布的均匀性,否则易引入额外的测试误差。                            过程中,试验机横梁或立柱可能存在微小变形或松
              数据采集系统也需具备足够的通道数和采集精度,                            动,也会带来额外的同轴度误差 。
                                                                                             [3]
              才能有效同步记录多路应变。                                     2.4  环境条件和操作误差
                  应变计式法在标准ASTM E1012-14e1 中的应                        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引伸计或应
              用更为常见,尤其是对于对中性要求高的拉-压试                            变计的稳定性,试棒也会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膨胀
              验,使用该方法可准确地判断试验机加载力轴线与                            或材料性能漂移。操作人员在安装、对中及读数时
              试样中心线的重合程度。                                       可能存在主观判断偏差或反应迟滞。
              1.3  同轴度的测试结果                                          根据以上不确定度源,可建立测量方程,运用
                  无论采用双引伸计式还是应变计式同轴度测试                          A类评定和B类评定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各不确
              仪,核心指标均为弯曲百分数e,其计算方法如式(1)                         定度分量。首先,通过多次重复试验获取随机误差
              所示。                                              (A类评定),然后结合传感器检定证书、标准试棒标
                                                                定证书等文献或历史数据(B类评定),逐项给出不
                                                        (1)     确定度分量的方差或标准不确定度。
                                                                3  双引伸计式同轴度测试仪不确定度分量
              式中: ΔL max 为最大弯曲变形量;           L  为平均轴向变
              形量。                                               评定

                  记录不同载荷点下的ΔL           max 与 L ,若e在某一限              双引伸计式同轴度测试仪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值以内,则可判定该试验机在该载荷段下的同轴度                            分量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 x i max 为3次测量值
              满足要求。                                             中的最大值; x i min 为3次测量值中的最小值; L为轴
                  采用应变计式同轴度测试仪时,在多个截面布                          向变形; r为同轴度传感器的分辨力; R为铝棒材料
              置应变片,记录各应变片与平均应变的差值,则弯曲                           的均匀性; S t 为铝棒温度系数; Δt为试验前、后实验
              百分数e的计算方法如式(2)所示。                                 室温度和机器温度的相对变化),双引伸计式同轴度
                                                                测试仪在相互垂直方向上各测试一次会有前、后、

                                                        (2)     左、右4个数据。
                                                                     在试验机力值传感器最大使用范围的4%,6%,
              式中: ε 为第i个应变片的应变; ε avg 为该截面应变片                   8%条件下, 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
                     i
              的平均应变; n为应变片数量。                                   3.1  载荷为4%时同轴度的不确定度评定
                                                                3.1.1  同轴度测试仪测量结果的复现性引入的不
              2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确定度
              2.1  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不确定度
                                                                                                     ,同理u =
                  引伸计或应变计的灵敏度、线性度、迟滞、重复                                                                    12

                                                                                                           3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