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4年第八期
P. 40

沈 勇,等:Zr 61 Ti 2 Cu 25 Al 12 非晶态合金在四点弯曲加载模式下的弯曲弹性极限


              线弹性阶段发生断裂,可将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定义                            用跨厚比分别为(100~150)和(50~150),其数值较
              为抗弯强度,而一些低塑性的金属材料(如铸铁、工                           大。最近,LI等       [19-20] 首先在三点弯曲加载模式下测
              具钢等)在弯矩作用下,试样外表层达到屈服应力后                           得了厚度为1 mm ZT1合金的弯曲弹性极限,并且发
              继续发生有限的塑性变形。非晶态合金通常被认为                            现增加跨厚比,即比值不小于40时,ZT1合金将发
              是准脆性材料,在拉伸试验中单一主剪切带失稳扩                            生明显的大挠度弹性变形。尽管三点弯曲试验易于
              展导致材料断裂前几乎没有任何塑性应变,但已有                            操作,但是根据力学图像,三点弯曲仅在梁的跨中位
              研究表明,一些锆基         [7-8] 、铜基 、钛基  [10] 非晶态合金       置一点处最外表层受最大正应力,并且其他位置均
                                        [9]
              在弯曲载荷下,试样最外表层剪切带的扩展受制于                            受剪力的影响;而四点弯曲试样最外表层在两个压
              应力梯度,触发多重剪切带萌生,可表现出一定程度                           辊之间受最大正应力,且不受剪力的影响,为纯弯曲
              的宏观塑性变形能力。由材料力学可知,当弯曲试                            状态,如图1所示(图中a为力臂, L为下跨距, P为
              样外表层发生塑性变形时,真实的应力-应变关系变                           外加载荷, Q为剪力, M为弯矩)。因此,与三点弯
              得十分复杂      [11-12] 。在这种情况下,准确地表征非晶                曲相比,最大正应力部位使得四点弯曲更适合用于
              态合金在弯矩作用下的弹性极限应力,即弯曲弹性                            表征材料强度,试验结果更具可靠性和科学性。
              极限,对其作为精密弹性元器件非常重要。
                  弯曲弹性极限亦称弯曲保证强度或规定残余弯
              曲强度,是弯曲试样最外表层产生一规定微小残余
              应变时的极限应力,用σ p 表示, σ p0.01 、 σ p0.05 、 σ p0.2 分别
              表示规定残余应变分别达到0.01%、0.05%和0.2%
              时的最大弯曲应力         [13] 。对于高精度弹性元器件,材
              料的弯曲弹性极限(弯曲初始屈服应力)是器件设
              计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常规的单向加载弯曲试
              验很难精确确定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应力。目前,
              工程上测试金属带材σ p 的标准可参考ASTM E855-
              21《静载弹簧用金属板材弯曲试验方法》或中国黑
              色冶金行业标准YB/T 5349—2014《金属材料弯曲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执行。两个标准都规定了使用                                      图 1  简支梁四点弯曲的剪力和弯矩示意
              循环加载-卸载试验测试σ p ,方法基本相同:在三点                             笔者主要研究ZT1合金在四点弯曲载荷模式下
              或四点弯曲试验装置上对试样逐级递增最大载荷,                            测量弯曲弹性极限σ p0.01 的方法。首先,推导出保证
              一直到卸载时,试样最外表层的残余应变达到规定                            ZT1合金四点弯曲试样在小挠度变形范围内达到屈
              值为止。按弹性弯曲应力公式计算最大载荷,即为                            服应力的跨厚比上限,然后据此选择合适的四点弯
              σ p 。不同的是,ASTM E855-21 推荐测试σ p0.01 ,而             曲试样和跨距尺寸,组建可测量微小挠度和载荷的
              YB/T 5349—2014 测试R rb0.2 (等效于σ p0.2 )。显然,         高精度测量系统,接下来采用循环加载-卸载试验测
              测试σ p0.01 对试验装置对齐和测量系统(包括载荷、                      试四点弯曲试样最外表层产生0.01%残余应变所对
              位移)精度的要求更高,但结果会更接近材料的真                            应的弯曲弹性极限σ p0.01 。
              实弹性极限应力。非晶态合金成分受制于非晶形成
                                                                1  试验方法
              能力,试样尺寸受到几何限制,残余挠度相应减少,
              σ p0.01 测量难度进一步增大      [14] 。                     1.1  四点弯曲试样跨厚比的选择
                  另一方面,弯曲试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试验                               通常,弯曲强度定义为试样最外表层承受的正应
              装置的几何条件密切相关             [15-18] ,如支承辊半径和支         力在小挠度变形时所达到的弹性极限或屈服应力σ y 。
              撑形式(可滚动辊或刀刃支撑)、下跨距与试样厚度                           在小挠度变形时,弯矩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支撑辊处反
              之比L/h (以下简称跨厚比)、力臂与下跨距之比a/                        作用力的垂直分量(等于外加载荷P的一半,即P/2)
              L等,这些因素都将引入误差,影响测试结果的准                            与力臂a的乘积,水平分量造成的弯矩通常忽略不计。
              确性。目前,执行的金属材料弯曲强度标准ASTM                           如果将下跨距固定,随着试样厚度的减小,在弹性变
              E855-21及YB/T 5349—2014规定四点弯曲试样采                   形阶段,试样的跨中处挠度将逐渐达到与下跨距之
               2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