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2年第二期
P. 25

凃应宏, 等: ISO10113 : 2020 标准中若干技术问题的验证

                                                                   综上所述, 人工测试r 值偏低的原因除了试样
                                 Δb 1 卸  L IJ
                          e b 人工 =     =               ( 1 )
                                  b 0   L FJ                   的不均匀变形外, 还有可能是横向引伸计无法适应
               当 采 用 横 向 引 伸 计 测 试 时, 试 验 前 L e=2×             试样的偏转。除非采用自动装夹机械手, 否则对于
                                        , 因此引伸计的横向             人工装夹试样, 全自动引伸计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
            L FJ  , 停机时刻 Δ b 1 加 =2×L TK
            应变为                                                问题。
                                  Δb 1 加  L TK                    除了横向测试外, 自动引伸计还存在纵向标距
                         e b 引伸计 =     =               ( 2 )
                                   L e   L FJ                     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问题。为了灵活地调节标距
                                                              L e
                                    扣除, 则 Δ b 1 加 -Δb弹性 =
               如果将弹性变形 L TH                                      , 该类引伸计采用了特殊的杠杆式平衡结构。客
                                                              L e
                   , 引伸计横向应变可修正为
            2×L HK                                                        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没有带插销的手
                                                               观地说, L e
                                    L HK                                                   与理想值存在偏离,
                             e b 塑性 =                  ( 3 )   动引伸计高, 只要纵向标距 L e
                                                               就会产生纵向变形的测试误差, 更严重的是会造成
                                     L FJ
               可见, 在试样纵轴发生偏转的情况下, 即便扣除
                                                               指向性错误, 从而扭曲纵向和横向变形两者之间的
            弹性应变, 由于
                                                               对应关系, 这也是r 值数据波动的原因之一。
                              L HK   L IJ                                                     偏差对r 值测定
                                   >                   ( 4 )       为了说明纵向引伸计标距 L e
                              L FJ   L FJ
                                                               的影响, 假设存在编号为 B~F 的 5 支纵向引伸计,
               在理论上都无法确保e b 塑性 =e b 人工 , 如果不扣除
                                                                             均为 50mm , 其中 C , E 为 0.5 级引
            弹性应变, 则                                            其名义标距 L e
                                                               伸计, B , F 为 1 级引伸计。如果使用的是编号 F 的
                          L TK   L HK    L IJ
                               >      >                ( 5 )  1 级引伸计, 由于标距存在负偏差 -1.0% , 那么其
                          L FJ   L FJ   L FJ
               与此同时, 试样的偏转不会对纵向引伸计的测                           实际标距 L e ″ 为 49.5 mm 。经推算可知, 编号 F 引
            试造成类似影响, 这是由于纵向、 横向应变测试对原                          伸计测得的 15% 应变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离, 此
                                                               时试样的实际变形应为 15.15% ( 见表 3 , Δ L 为试样
                      的定义不同, 因此卸载后人工测得的试
            始标距 L e
            样长度方向应变e L 人工 与引伸计测得的试样长度方                         长度变形量)。
                                                                                     偏差所导致的指向异常
            向应变e L 引伸计 较为接近。但对于横向应变, 人工测
                                                                      表 3  纵向引伸计 L e
            得的e b 人工 比引伸计测得的纵向应变e b引伸计 低, 即使                    编号    引伸计    标距相对 理想 ΔL /实际标距 /     试样纵向
                                                                       级别    误差 / %   mm     mm    实际应变 / %
            考虑弹性应变的影响, 大部分的e b 人工 也比e b 引伸计 低
                                                                 B      1      1.0    7.5    50.5    14.85
            0.1% 左右。图 14 为 卸 载 后 测 得 BUSD-B 试 样 的                C     0.5     0.5    7.5    50.3    14.93

            e b 人工 与e b 引伸计 。                                    D     理想      0      7.5    50.0    15.00
                                                                 E     0.5    -0.5    7.5    49.8    15.08
                                                                 F      1     -1.0    7.5    49.5    15.15

                                                                  但即使编号为 F 的纵向引伸计所指向的 15%
                                                               应变与试样实际产生的 15.15% 应变存在偏离, 测
                                                               试系统也无法识别并修正这种偏离。这种指向性错
                                                               误将导致系统发生“ 逻辑错位”, 即纵向引伸计所指
                                                               向的 15% 应变水平与横向引伸计感知的 15.15% 实
                                                               际应变水平不对应, 但系统仍错误地将两者认定为
             图 14  卸载后测得 BUSD-B 试样的e b 人工 与e b 引伸计 ( L 0 =50mm )  一对数据组代入公式, 计算出一个错误的结果。与

               理论分析表明: 对于 BUSD-B 试样, 如果试样纵                     此类似, 可以将表 3 中编号为 B~F 的引伸计依次
            轴的偏转角度超过 6° , 那么人工测得的 Δb 1 卸 可能比                   装夹到理 想 试 样 上, 上 述 关 系 错 位 造 成 的 影 响 如
            引伸计测得的 Δb 1 加 偏低0.007mm 左右, 这会造成人                  表 4 所示。

                                                                   从表 4 可以看出, 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如果试
            工测得的r 值整体偏低 0.05 ; 偏转角度如果超过 8° ,
            那么人工测得的 Δb 1 卸 偏低 0.012mm , 这会造成人工                 样装夹的是编号分别为 C , E 的 0.5 级引伸计, 则r

            测得的r 值整体偏低0.10 。因此, 除非试样纵轴与加                       值为 2.56~2.65 ; 如果试样装夹的是编号分别为 B ,
            载系统纵轴完全重合, 否则人工测试r 值整体偏低。                         F 的 1 级引伸计, r 值为 2.52~2.69 。从这些数据可
                                                                                                          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