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2017物理第四期
P. 88

丰振军, 等: 某井油管开裂泄漏失效分析


                                                表 2  失效油管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Tab敭2 Mechanical p ro p ert y testresultsofthefailuretubin g
                                           试样
                                                              抗拉强度 Rm / MPa   屈服强度 R t0.6 / MPa  断后伸长率 A / %
                                 宽度 / mm         标距 / mm
                拉伸试验结果
                                   19.1            50              936             864             16
                                          标准要求                     ≥862          758~965           ≥11
                                   温度              位置                冲击吸收能量实测值 / J          冲击吸收能量平均值 / J
                冲击试验结果
                                   0 ℃             管体                    33 , 38 , 35              35
                                   温度              位置                 硬度实测值 / HRC             硬度平均值 / HRC
                硬度试验结果
                                   室温              管体                  28.4 , 28.7 , 28.4          28.5

            为 9.0 级, 如图 6 所示.













                                                                           图 8  裂纹源区断口 SEM 形貌
                         图 6  油管基体显微组织形貌                         Fi g 敭8 SEM mor p holo gy offractureofthecracksourcere g ion
                Fi g 敭6 Microstructuremor p holo gy ofmatrixofthetubin g  的.据文献 资 料 [ 4G6 ], 当 油 井 产 出 液 含 水 率 大 于
            1.5  扫描电镜断口分析                                     74.02% ( 质量分数) 时, 产出液换相, 由油包水型转
                 在失效油管裂纹源处取样对其沟槽中的犁沟以                          换为水包油型, 油管表面失去原油的保护作用, 产出
            及断口形貌进行扫描电镜( SEM ) 分析.油 管内壁                        水直接接触抽油杆和油管, 腐蚀速率增大.由于油
            犁沟形貌如图 7 所示; 断口形貌如图 8 所示, 可见裂                      管偏磨和腐蚀的相互作用, 加剧了油管的磨损                      [ 7 ] .
            纹源及扩展区均呈韧窝形貌.                                      很多油田为了提高采油率, 采取了强注和强采等系
                                                               列措施, 致使产出液中水和其他腐蚀介质含量逐年
                                                               升高  [ 8G10 ] , 这种偏磨现象普遍存在于直井、 斜直井、
                                                               定向井、 水平井等各类生产井中, 成为油管失效现象
                                                               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通常井斜角大于 5° 的油井就
                                                               可以列入斜井的范围, 由于油井本身存在着不同的
                                                               全角变化率, 在采油过程中抽油杆接箍在油管柱内
                                                               上下往复运动, 难免会与油管内壁产生接触摩擦, 并
                                                               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磨; 且井眼全角变化率越大, 油管
                            图 7  犁沟 SEM 形貌
                                                               偏磨越严重.
                      Fi g 敭7 SEM mor p holo gy ofthe g roove
                                                                   油管可承受的最大压力 P 可根据下式计算:
            2  分析与讨论                                                            P = 2tRm D                ( 1 )
                                                                                        /
                                                               式中: P 为压力, MPa ; t 为壁厚, mm ; Rm 为抗拉强
                 上述理化检验结果表明, 油管的化学成分、 力学
                                                               度, MPa ; D 为外径, mm .
            性能均符合 APIS p ec5CT-2011 中 PSL1 水平的
                                                                   由式( 1 ) 及油管的实际抗拉强度( 936 MPa ) 经
            技术要求.油管开裂性质为延性开裂.
                                                               计算可知, 73 mm×5.51 mm 油管可承受的最大
                 该油管内壁两处沟槽表面有明显的犁沟形貌,                                   ϕ
                                                               压力为 140.3MPa ; 该油管偏磨沟槽中裂纹源处最
            说明沟槽是由机械磨损所致.油管磨损沟槽可能是
                                                                                                ( 上接第 295 页)
            由于采油过程中油管与抽油杆之间产生偏 磨造成
             2 9 0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