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5年第二期
P. 89

杨振国:失效分析学科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ICRMS)”等。这些会议部分内容也涉及失效形式、                         2  国内失效分析发展历程
              失效机制、计算模拟等内容,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2.1  失效分析的早期发展
              和学科动态,为拓展失效分析领域提供了信息和方                                 我国的失效分析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法,促进了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1970年前后,我国工业产品的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1.3  失效分析国际期刊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失效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一现象
                  在失效分析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以失效                          引起国内不同行业专家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我
              分析为刊名的几本国际期刊也随之诞生。1994年,                          国学者开始学习、研究断裂力学,并取得进展。北京
              Elsevier与欧洲结构完整性学会合作,联合创办了国                       钢铁研究总院陈篪研究员和蔡其巩院士等科研人员
              际失效分析界第一本SCI期刊Engineering Failure                 应用断裂力学方法,开展了高强度钢断裂机制分析,
              Analysis。该期刊主题范围涵盖各个领域的失效分                        以指导、开发强度与韧度相匹配的高性能合金钢。
              析、分析方法、仿真模拟和案例研究,学术影响力大,                               1974 年,在南京召开的材料金相学术研讨会
              成为现今国际失效分析界公认的顶级期刊。我国学                            上,我国学术界第一次设立了失效分析分会场                       [19] ,
              者近3 a论文贡献量最多,发表数占该期刊论文总数                          恰好与ASM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测试与失效分析会
              的一半以上,其中复旦大学失效分析课题组以论文                            议同年,反映出中外学者对失效分析的同步关注。

              总数43篇目前名列第一。2024年6月,世界知名的                         197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杭州筹建材料分会,
              科睿唯安公司在每年出版的国际SCI期刊引用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周惠久院士、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张
             (JCR)中显示,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在“材          协和院长、上海材料研究所陶正耀总师等联合发起
              料科学:表征与测试”小类列为一区(Q1)、在“工程:                        倡议,组织力量开展失效分析研究。1980年12月,
              机械”小类也列为一区(Q1),说明其学术影响力越                          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机械装备失效分析会议暨
              来越大。2001年,ASM International创刊Journal of           材料分会成立大会。这一会议不仅征集到311篇交
                                                                流论文和案例        [20-21] ,更标志着我国在失效分析领域
              Failur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同时面向微电子器
                                                                正式起步和组织发展,开启了中国失效分析研究的
              件失效分析创刊Electronic Device Failure Analysis。
                                                                新篇章。然而,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首届会
              这两本失效分析专业期刊也引起广泛关注,为国际
                                                                议的交流论文并未汇编成册,而是以各单位自行印
              失效分析界提供了学术研究和技术探讨的交流平
              台。2013年,Elsevier还出版开放获取SCI期刊Case                  刷的形式在会上分发,因此未能留下论文集这一历
                                                                史性的见证。尽管如此,材料分会在中国机械工程
              Studies in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前后出版了
                                                                学会的委托下,继续于1984年在杭州召开第二次、
              9卷。2018年,该期刊与Cell Press旗下一本综合性
                                                                1988年在广州召开第三次、1993年在桂林召开第四
              跨学科开放获取SCI期刊Heliyon合并,完成了其短
                                                                次全国机械装备失效分析会议,这些会议的交流论
              暂且有意义的历史使命。
                                                                文均被编制成论文集,总计召开了 4次。材料分会
                  还有,更早些出版的其他一些国际期刊,也刊
                                                                还投入近10 a的时间,邀请众多领域的专家撰写、出
              登了与失效分析相关的案例研究、安全评定、可靠
                                                                版了影响深远的“机械产品失效分析丛书”,共计11
              性分 析等 研究 论文,比 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本  [22-32] ,为我国失效分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
              Fatigue、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Theoretical   灭的贡献。
              and Applied Facture Mechanics、 Fatigue & Fracture      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国内许多专家纷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Journal of   纷投身于失效分析领域的研究与著述,还陆续出版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Accident   了30多本相关书籍、手册及教材           [33-65] 。这些作品为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Materials and Corrosion、  我国失效分析的早期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
              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电子学会也
              Device and Materials Reliability、 IEEE Transaction   积极整合力量,着手开展电子产品的失效分析工作,
              on Reliability、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1980年在上海举办了电子产品失效分析研讨会,会
              Safety、 Safety Science等。这些期刊从不同角度,推               上探讨和交流了失效分析技术,推动了失效分析在
              广、应用了失效分析的技术和方法,起到学科间相互                           我国电子领域的应用。自2000年以来,随着失效分
              融合和互补促进的作用。                                       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业对失效分析的重视程度
                                                                                                           7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