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2年第十期
P. 57
薛 凯, 等: 不同方法测量金属薄板塑性应变比的结果比较
表 3 不同测量方法r 值 F 检验和t检验统计结果
牌号 测量方法 人工 半自动 人工 全自动 半自动 全自动
均值 2.333 2.346 2.336 2.360 2.345 2.363
标准差 0.028 0.030 0.028 0.021 0.033 0.027
F 1.18 1.83 1.42
DC07+ZE
F 表 2.69 2.69 2.69
t 0.890 1.923 1.172
t 表 2.074 2.074 2.074
均值 2.873 2.854 2.873 2.849 2.854 2.849
图 7 不同设备测量 HC340 / 590DP 牌号试样r 值的箱线图
标准差 0.029 0.031 0.029 0.024 0.031 0.024
F 1.14 1.46 1.66 3 结论及建议
DC06A
F 表 2.69 2.69 2.69
( 1 )采用人工、 半自动、 全自动方法测量的r 值
t 1.305 1.802 0.319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全自动测量方法测量r 值
t 表 2.074 2.074 2.074
的精度最高。
均值 1.132 1.101 1.132 1.118 1.101 1.118
( 2 )激光非接触式引伸计与机械接触式引伸计
标准差 0.033 0.040 0.033 0.032 0.040 0.032
测量r 值的结果接近, 但前者的精度更高。
HC340 / F 1.51 1.05 1.58 ( 3 )当采用JIS5 号试样进行r 值测量时, 应避
590DP F 表 2.69 2.69 2.69
免采用 50mm 标距, 推荐采用 20~30mm 标距。
t 1.730 0.902 0.942
( 4 )建议在修订 GB / T5027 — 2016 标准时, 对
t 表 2.074 2.074 2.074
试样形状进行规定: 为获得平行段内的均匀塑性变
/ 的
形, 精确地测量塑性应变比, 应尽量降低 L 0 L c
, 试
比值, 可缩短标距 L 0 , 或者增大平行段长度 L c
。
样的形状应满足 L c≥ L 0+2 b 0
参考文献:
[ 1 ] 梁新邦 . 金属塑性应变比r 值测定方法误差分析[ J ] .
理化检验( 物理分册), 2000 , 36 ( 5 ): 209-212.
[ 2 ] 苏大雄, 徐惟诚, 李和平, 等 . 金属薄板塑性应变比( r
值) 测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J ] . 理化检验( 物理分册),
图 5 不同设备测量 DC07+ZE 牌号试样r 值的箱线图
2006 , 42 ( 3 ): 113-115.
[ 3 ] 叶姜, 刘毅敏 . 三种方法测定金属薄板塑性应变比值
的结果比较[ J ] . 理化检验( 物理分册), 2011 , 47 ( 2 ):
81-84.
[ 4 ] 李娟, 王辉, 严大伟 . 金属板料塑性应变比的影响因素
分析[ J ] . 塑性工程学报, 2018 , 25 ( 3 ): 229-234.
[ 5 ] 方健, 张建伟 . 光测技术及其在钢材拉伸试验中的应
用[ J ] . 理化检验( 物理分册), 2018 , 54 ( 8 ): 545-551.
[ 6 ] 徐惟诚, 施强忠, 李和平, 等 . 试样尺寸对钢板 塑 性 应
变比r 的 影 响 [ J ] . 理 化 检 验 ( 物 理 分 册), 2009 , 45
图 6 不同设备测量 DC06A 牌号试样r 值的箱线图 ( 2 ): 94-96 , 107.
要定期核查和维护保养, 在实际测量中, Z5 的测量
精度要优于 Z1 。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