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1年第七期
P. 76

雷淑梅, 等: 18CrNiMo7-6A 钢减速机输出轴断裂原因


            的残余奥氏体。轴外缘经感应淬火后, 表层局部快                            分, 从而导致组织不稳定, 残余应力大, 促进了轴组
            速奥氏体化后淬火, 形成了隐针马氏体组织。残余                            织缺陷处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从图 5c ) 中可见
            奥氏体较多是由于淬火后没有及时回火或回火不充                             穿晶和沿晶扩展的微裂纹。

















                                                 图 5  断裂轴外缘的显微组织形貌

                                     Fi g  5 Microstructuremor p holo gy oftheoutered g eoffracturedshaft

                           a  mor p holo gy atlowma g nification b  mor p holo gy athi g hma g nification c  microcrackmor p holo gy
            1.5  硬度测试                                          表 2 所示。从表 2 结果可以看出 3 个测试值相近,
                 使用维氏显微硬度计( 加载载荷 1.96N , 保载                    表明测试精度较高。此外, 拉伸性能测试结果明显


            时间 10s ) 对断裂轴横截面进行梯度硬度测试, 同一                       低于厂家内控值, 判断是由于组织不均匀及存在羽
            深度平行打 3 个点取平均值, 结果如图 6 所示。从                        毛状上贝氏体组织而降低了材料的拉伸性能。
            图 6 可以看出, 硬度从边缘到心部明显呈梯度分布,                                     表 2  断裂轴拉伸性能测试结果

            心 部 硬 度 为 380 HV0.2 ,边 缘 最 大 硬 度 为                     Tab 2 Testresultsoftensile p ro p ertiesoffractureshaft



            556HV0.2 。依据 GB / T5617 — 2005 《 钢的感 应 淬               项目       屈服强度 / MPa 抗拉强度 / MPa 断后伸长率 / %
            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的要求, 轴                          1 号试样实测值        969        1164       11.0

            感应淬火硬化层深度为 0.6mm , 与图 5a ) 观察到的                    2 号试样实测值        944        1112       11.5


            结果基本一致。一般说来, 硬化层深度应设计为直                            3 号试样实测值        964        1125       12.0


            径的 10% 以上, 该轴的截面尺寸为 80mm , 合理的                       厂家内控值         1225       1406       15.0



            硬化 层 深 度 应 为 8 mm , 然 而 该 轴 硬 化 层 深 度 仅

            为 0.6mm , 远低于标准的要求, 表明表面淬火工艺                      2  分析与讨论
            不当。
                                                                   由上述理化分析结果可知, 该断裂轴的化学成
                                                               分符合标准要求。结合断口宏观形貌及 SEM 形貌
                                                               分析可知, 该轴的断裂形式为周边起源的多源疲劳
                                                               断裂。由该轴的显微组织形貌可以看出心部显微组
                                                               织不均匀, 主要为回火索氏体, 此外还存在粗大的羽
                                                               毛状上贝氏体及少量铁素体组织。羽毛状上贝氏体
                                                               组织的强韧性差及组织大小不均匀, 降低了轴的整
                                                               体力学性能     [ 5-6 ] 。此外, 在轴的边缘处观察到了白亮
                                                               层, 结合硬度分析可知淬硬层深度只有 0.6mm , 远

                      图 6  断裂轴横截面梯度硬度测试结果                      低于技术要求。综上可知, 轴表面淬火工艺不当, 导
                                                               致淬硬层深度太小, 表面强度降低, 同时淬火后组织
             Fi g  6 Testresultsof g radienthardnessoffracturedshaftcrosssection
            1.6  拉伸性能测试                                        中残余奥氏体多, 表明回火不充分, 强化层残余应力


                 根据 GT / T228.1-2010 《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大, 导致边缘易开裂形成疲劳源, 在旋转和弯曲应力
            第 1 部分: 室温试验方法》 对断裂轴取拉伸试样, 试                       的反复作用下      [ 7-8 ] , 裂纹逐渐向内扩展, 最终导致轴

                                           为50mm , 平行长
            样直径d 为10mm , 原始标距L 0                               过早断裂失效。
                  为 65mm , 对 其 进 行 拉 伸 性 能 测 试, 结 果 如                                            ( 下转第 64 页)

            度 L c
             6 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