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5年第三期
P. 50

杨振国:失效分析体系的新诠释


              其失效行为采用现有的失效分析体系难以解释。改                                 从材料学视角来看,失效的本质是一个值得探
              性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无需纤维增强,就能替代金                            究和思考的基本问题。只有深刻理解失效的物理含
              属材料作为特种管道,目前已规模化应用于核电站                            义,才能真正洞察失效的本质,揭示失效的源头及其
              三回路管道、城市燃气管道、防腐蚀输送管道等工业                           演变过程,找到失效的根本原因,从而针对性地采取
              领域。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一些新的失效现象如性                           整改措施,防止同类失效的再次发生。
              能的劣化、退化、脆化、老化等逐渐显现,需要开展                                然而,在当前公开的众多文献中,失效的定义往
              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现有的失效分析体系需                            往因主体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行业的学者基于各
              要充实和完善,以提供更完整的分析体系,这是工程                           自的研究领域,对失效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和认识。
                                                                                                             [3]
              上的迫切需求,也是技术进步的必然。                                     《新华字典》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定义失效的 :
                  对此,笔者探究了现有失效分析体系存在的问                         “失效意味着丧失功效”。这个定义简洁明了,易于
              题,以促进其完善和发展。首先,评述了失效的多种                           理解,但没有将失效与材料联系起来。
              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效的新定义,以深刻理解                                国家标准GB/T 3187—1994《可靠性、维修性
              失效的本质。然后,给出了失效模式的新分类,阐明                           术语》中对失效是这样定义的:“产品终止完成规定
              失效模式的物理含义和特点。采用提出的畸变失效                            功能的能力这样的事件”。这一定义在一定程度上
              模式取代以往常用的变形失效模式,论述畸变与变                            与材料联系了起来,因为所有有形的产品是由材料
              形的本质区别及其内在联系,使失效分析能够涵盖                            制成的,不包括无形的软件产品。
              和解释更复杂的失效现象。随后,引入“五要素”概                                钟群鹏院士作为我国失效分析学科创始人之
                                                                                                         [4]
              念,即失效模式、失效形式、失效缺陷、失效机理和                           一,其主编的《材料失效诊断、预测和预防》 一书
              失效原因,构建出失效分析新体系,失效形式的嵌                            中对失效的定义为:“机电产品丧失功能的现象称为
              入使得该体系更加完整。接着,阐述了失效模式与                            失效”,这个定义与材料直接联系在一起。而已故材
                                                                                                       [5]
              失效机理的区别,强调失效机理是失效分析的关键。                           料学大师师昌绪院士主编的《材料大辞典》 中对失
              最后,给出金属材料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相互关系                            效的定义则是,“失效,又称复合材料的破坏,指复合
              的新表述,揭示出不同的失效机理对应于不一样的                            材料在经过某些物理、化学过程后(如外力作用、材
              失效原因。                                             料老化、温度和湿度变化等)发生了尺寸、形状、性
                                                                能的变化而丧失了规定的功能”。此定义适用于复
              1  失效的新定义
                                                                合材料,但并不能涵盖所有材料。
                  结构系统是由不同类型的构件通过合理搭配连                               同样,国外对失效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认识。最
              接而成的。构件(component)是结构系统中具备特                       具权威性的定义出自美国金属学会手册(ASM
              定功能的可更换单元。它既可以是不可拆分的单一                            Handbook)。2021年更新出版的 《美国金属学会手
              零件,也可以是由多个零件连接而成且不会发生相                            册 第11卷: 失效分析与预防》中给出如下的定义。
              对运动的组合体。就管路系统而言,直管用来输送                                 任何服役的构件,若有以下3种状态之一时,即
              介质,弯管用于改变介质流向,变径管用作调整介质                           判定为失效。
              流速,多通管用做介质分流,不同的构件赋予不同的                               (1)已经完全不能运行。
              功能。                                                   (2)仍可以运行,但不能满意地执行其设计规定
                  构件是由各类工程材料制成的,材料是保障其                          的功能。
              安全使用的基础。然而,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                                (3)已经严重恶化,变得不可靠或继续使用变得
              现意外失效的情况。其原因可能源于设计环节的不                            不安全。
              合理、材料的品质一般、加工与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失                                该定义是基于服役中的构件可能出现的3种不
              误、安装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等原始缺陷,也可能是                           安全状态提出的,这3种状态分别是完全失效、部分
              在使用过程中因腐蚀、磨损、疲劳、蠕变、辐照等因                           失效以及即将失效。
              素而产生的次生缺陷。失效分析是用来确定材料缺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同领域中,对于失
              陷产生的源头,通过对缺陷特有的“指纹”或“基因”                          效的含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且其定义差异性较大。
              进行深入的分析,最终能够追溯并找到失效的根本                            因此,为了实现对失效概念的统一认识,有必要从材
              原因。                                               料本身的特性出发,对失效进行更科学、准确的定
               38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