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9年第二期
P. 27
史可庆, 等: 风电主轴强韧性的提高
表 2 拉伸和冲击试验结果
Tab敭2 Tensileandim p acttestresults
冲击吸收能量 KV2 ( -20 ℃ )/ J
试样编号 抗拉强度 Rm / MPa 屈服强度 R p 0.2 / MPa 断后伸长率 A / % 断面收缩率 Z / %
测试值 平均值
1 719 509 21.0 70 38 , 32 , 33 34
2 712 514 23.5 69 39 , 32 , 32 34
3 704 503 23.5 71 41 , 25 , 29 32
4 710 508 21.0 70 33 , 40 , 31 35
5 732 516 21.0 69 35 , 32 , 33 33
6 726 509 22.0 68 30 , 32 , 32 31
7 719 511 20.5 70 31 , 38 , 26 32
8 709 514 22.5 70 31 , 34 , 35 33
合计平均值 716 511 21.9 70 35 , 33 , 31 33
技术要求 ≥640 ≥490 ≥17 ≥60 ≥19 ≥27
在图 4 所示位置取硬度试样, 硬度试验结果如
表 3 所示, 试验依据标准为 GB / T231.1-2009 . 2 分析与讨论
表 3 硬度检验结果 2.1 分析
Tab敭3 Hardnesstestresults ( 1 )针对表 2 中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分
试样编号 1 2 3 4 5 6 7 8
析, 可见该批产品的最终拉伸和冲击性能数值全部
硬度 / HBW 240 238 235 238 244 242 240 238
合格, 基本能满足技术要求.但从数值上看, 抗拉强
在图 4 所示位置取金相试样, 检验其轴向剖面. 度 Rm 平均值 较 技 术 要 求 高 出 76 MPa , 屈 服 强 度
1~8 号试样的 显 微 组 织 基 本 相 同, 均 为 回 火 索 氏 R p 0.2 平均值较技术要求高出21MPa , 断后伸长率 A
体 + 粒状 贝 氏 体 回 火 组 织, 如 图 5 所 示. 根 据 和断 面 收 缩 率 Z 较 技 术 要 求 分 别 高 出 4.9% 和
GB / T6394-2017 中的比较法评级得出 1~8 号试 10% , 冲击吸收能量总合计平均值为 33J , 比技术要
样的铁素体晶粒度均为 7.0 级, 如图 6 所示. 求 27J高出 6J .统计计算所有冲击吸收能量数值
最大值为 41J , 最小值为 25J , 标准偏差为 3.89J .
根据对表 2 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 抗拉强度 Rm 断
、
后伸长率 A 、 断面收缩率 Z 远远高于技术要求, 处
于该产品质量安全可控等级; 屈服强度 R p 0.2 稍高于
技术要求, 处于该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 冲击吸收
能量平均值稍高于技术要求, 但存在单个值偏低的
情况, 数值波动较大, 存在严重的质量风险.
图 5 显微组织形貌
( 2 )为了消除已存在的严重质量风险, 根据现
Fi g 敭5 Microstructuremor p holo gy
存的状况, 分析得出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冲
击吸收能量, 因此提高工件的冲击韧性是关键.钢
的屈服强度取决于位错在塑性变形早期阶段运动的
难度, 凡是阻碍位错运动的因素都会增高钢的强度.
韧性是金属材料抗断裂和疲劳能力的标志和到断裂
为止吸收能量的量度, 有利于位错运动和增大断裂
过程所吸收能量的因素能提高材料的韧性 [ 3 ] .金属
图 6 晶粒形貌 塑性变形不是原子面间的整体滑移, 而是靠位错运
Fi g 敭6 Grainmor p holo gy 动来进 行 的. 钢 的 强 韧 化 机 理 从 本 质 上 可 分 为
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