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8第四期
P. 67

欧海龙, 等: H13 钢注塑热流道喷嘴断裂失效分析


                                                               同时韧性则会有所降低, 使零件发生脆性开裂的倾
                                                               向增加.
                                                                   热流道喷嘴内孔螺纹底槽圆角半径偏小, 使该
                                                               处应力集中程度增大, 进一步增加了螺纹底槽开裂
                                                               的倾向.

                                                              3  结论

                                                                   该热流道喷嘴在安装时断裂主要是因为氮碳共
                       图 10  焊接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形貌                      渗处理时氮势过高, 内孔螺纹底槽圆角半径偏小, 加
            Fi g 敭10 Microstructuremor p holo gy oftheweldin gheataffectedzone
                                                               热带焊接后未进行退火处理以及零件设计硬度偏高
                                                               等, 增大了零件的脆性及应力集中程度, 从而在安装
                                                               外力作用下发生脆性断裂.
                                                              4  改进建议


                                                                   ( 1 )热流道喷嘴在进行氮碳共渗处理时, 应控
                                                               制好渗层内的氮势, 避免产生脉状及网状氮化物                     [ 6 ] ,
                                                               必要时对内孔的螺牙部位处进行防渗保护措施.
                                                                   ( 2 )尽量加大螺纹底槽的圆角半径, 使其保持
                         图 11  断口附近显微组织形貌
                                                               在 0.10 mm 以上, 减小该处的应力集中, 降低螺纹
               Fi g 敭11 Microstructuremor p holo gynearthefracture p osition
                                                               底槽开裂的风险       [ 7 ] .
                                                                   ( 3 )热流道喷嘴外表面的加热带焊接加工后,
                                                               应进行去应力退火处理, 提高焊缝部位材料的强韧

                                                               性, 降低焊缝的脆性及拘束应力.
                                                                   ( 4 )热流道喷嘴的表面硬度应设计在 48 HRC
                                                               左右  [ 8 ] , 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韧性.

                                                               参考文献:

                                                                [ 1 ]   姚禄年 . 钢热处理变形的控制[ M ] . 北京: 机械工业出
                         图 12  心部基体显微组织形貌
                 Fi g 敭12 Microstructuremor p holo gy ofthecentermatrix  版社, 1987 : 10G19.
                                                                [ 2 ]   王世洪, 何 明 副, 张 宝 昌, 等 . 有 色 金 属 及 其 热 处 理
            高, 球化处理时析出的颗粒状碳化物已经完全固溶
                                                                    [ M ] .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1 : 30G33.
            到基体中.这虽然会使零件的硬度有所提高, 但同
                                                                [ 3 ]   蒋佩华, 王蔚, 王慧, 等 . 六角圆柱螺栓断裂失效分析
            时会降低材料的韧性          [ 5 ] .
                                                                    [ J ] . 理化检验( 物理分册), 2013 , 49 ( 8 ): 552G560.
            2  综合分析                                             [ 4 ]   崔约贤, 王长利 . 金属断口分析[ M ] . 哈尔滨: 哈尔滨
                                                                    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 165G195.
                 由以上理化检验结果可知, 该热流道喷嘴断裂                          [ 5 ]   赵栋, 钟培道, 陶春虎, 等 . 失效分析[ M ] . 北京: 国防
            主要是因为氮碳共渗处理时氮势过高, 螺牙表面形                                 工业出版社, 2004 : 94G98.
            成了脉状及网状氮化物, 表层脆性极大, 从而在装配                           [ 6 ]   高强 . 最新有色金属金相图谱大全[ M ] . 北京: 冶金工

            时发生断裂.                                                  业出版社, 2005 : 681G686.
                                                                [ 7 ]   吕炎 . 锻件缺陷分析与对策[ M ]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
                 热流道喷嘴加热带焊接后未进行退火处理, 强
                                                                    社, 1999 : 14G17.
            度低且脆性大, 因而裂纹在该处形成.同时热流道
                                                                [ 8 ]   马鹏飞, 李美兰, 戈晓岚, 等 . 热处理技术[ M ] . 北京:
            喷嘴的设计硬度偏高, 零件的硬度虽然有所提高, 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 19G20.



                                                                                                        2 7 9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