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8第四期
P. 26

李华卫, 等: 基于拉伸变形本质行为的试验方法探讨


                                                      [ 12 ] 可
                                                                  ,
            把温度和速率的影响单独分开来研究, 由图 1                            CM 则由式( 15 ) 可得
            知, 宏观弹性阶段的拉伸温度和速率不仅影响屈服强                                                 æ     m ×S 0ö
                                                                        ΔL总 = e×Δt L c+           ÷      ( 16 )
                                                                                     ç
            度, 也影响抗拉强度, 甚至还影响材料断裂的性质.                                                è       CM   ø
                                                               式中: Δt 为位移时间; σ 为 Δt 时间内应力变化; ΔF
                                                               为 Δt 时间内力值变化; S 为应变部分的截面积; E
                                                               为弹性模量; ε 为 Δ t 时间内的应变量; V 为位移速
                                                               率; ΔL 为 总 变 形 量; L 为 应 变 产 生 部 分 的 原 始 长
                                                               度; R 为应力速率; e 为应变速率; Δ L系 为试验机系
                                                               统产生的等效弹性变形; L系 为产生等效弹性变形
                                                               硬件的等效间距; S系 为产生等效弹性变形硬件的
                                                               等效面积; E系 为产生等效弹性变形硬件的等效弹
                   图 1  拉伸温度和速率对应力 G 应变曲线的影响                   性模量; Δ L c 为试样平行部分的弹性变形; L c 为试样
                  Fi g 敭1 Theinfluenceoftensiletem p eratureandrate
                                                               平行部分的长度; S 0 为试样平行部分的原始截面积;
                            onstressGstraincurves
                                                              E c 为试样的弹性模量; ΔL总 为试验机横梁位移.
            5 GB / T228.1-2010 中附录 F 和刚度修正                         由于拉伸试验中各阶段均受试验速率的影响,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拉伸速率的一致性提
                 刚度修正的问题在业界引起的争议较大, 值得
                                                               出要求   [ 13 ] 是科学的、 严谨的.基于速率一致性的目
            注意的是刚度修正首先要忽略拉伸试样的滑动, 基
                                                               的, 在横梁位移的拉伸方法不会被取消的条件下, 进
            于这个前提刚度修正才能成立.
                                                               行拉伸过程的刚度修正也是大势所趋.刚度修正不
                                ΔF
                            σ=     =E × ε              ( 5 )   仅可适用于弹性阶段, 同样也适用于屈服阶段, 并不
                                S
                                                               是把仅适用于弹性阶段的 Hooke 定律应用于屈服
                              V = e×L                  ( 6 )
                                                               阶段  [ 14 ] .由式( 16 ) 可知, 屈服阶段的斜率 m 是一
                                   ΔL
                               ε=                      ( 7 )   个动态变化的数值, 即使是不考虑夹持过程中试样
                                    L
                                                               相对于 夹 具 的 滑 移 ( 这 种 滑 移 或 多 或 少 也 是 存 在
                             ΔF
                                 =R ×Δt                ( 8 )
                              S                                的), 屈服阶段的刚度修正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
                              R =E × e                 ( 9 )   因此 刚 度 修 正 在 实 际 应 用 中 实 施 的 难 度 较 大.
                          ΔL总 =ΔL c+ΔL系               ( 10 )  GB / T228.1-2010 附录 F 中建议采用 R p 0.2 附近的
               把式( 7 ) 带入式( 5 ) 得                              某时刻曲线斜率来代表整个动态过程的斜率 m                     [ 15 ] ,
                                                               这本身就具有近似性或不准确性, 这也是刚度修正
                                  Δ F ×L c
                            Δ L c=                    ( 11 )
                                  E c×S 0                      引起争议较大的原因          [ 16 ] .
               同理得                                                 文献[ 11 ] 中 21 家实验室拉伸验证试验中试验
                                  ΔF ×L系                       机的刚度修正系数为 2~25 , 而测试 R p 0.2 时引伸计
                           Δ L系 =                     ( 12 )
                                  E系 ×S系
                                                               控制方 式 比 横 梁 位 移 控 制 方 式 的 速 率 快 22% ~
                                                                                              -1
                             Δ F ×L c   ΔF ×L系                     [ 11 ] ( 方法 2 采用 0.9mm  min 的横梁位移速
                      Δ L总 =          +               ( 13 )  74%
                                        E系 ×S系
                             E c×S 0
                                                                                              -1
                                                               率, 方法 4 采用标距内 0.00025s 的应变速率).
               把式( 8 ) 和式( 9 ) 代入式( 13 ) 得
                                                               如按 2~25 的刚度修正系数进行计算, 理论计算表
                                         ΔF ×L系
                     Δ L总 = e×L c×Δt+                 ( 14 )   明测试 R p 0.2 时引伸计控制方式的速率比横梁位移
                                         E系 ×S系
                                                               控制方式的速率快 50%~96% , 这说明刚度修正系
                                   æ   E c×S 0 ×L系 ö
                ΔL总 = e×L c×Δt1+                     ÷ ( 15 )  数 2~25 与速率差别 22%~74% 相矛盾.这可能
                                   ç
                                   è   E系 ×S系 ×L cø
                                                               是刚度修正系数的问题, 即刚度修正系数与实际夹
                        æ   E c×S 0 ×L系 ö
               令 K = 1+                   ÷ , 则 Δ L总 / ΔL c=   持过程中试样相对于夹具的滑移以及斜率 m 未能
                        ç
                        è   E系 ×S系 ×L cø
            K , 而 K 可求得.                                       动态考虑有关; 也可能是引伸计控制方式与横梁位
                                                               移方式速率比较时的差错.
                                                E系 ×S系
                         (
                 令 m=E c 应力 G 应变曲线的斜率),                 =
                                                  L系               笔者认为,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 ① 尽量减小实际
             2 4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